UDI编码基本结构
UDI由**产品标识(DI)和生产标识(PI)**两部分组成:
产品标识(DI)
定义:固定代码,用于唯一标识医疗器械的注册人/备案人、型号规格及包装层级。
编码规则:
采用**GTIN(全球贸易项目代码)**结构(如GTIN-13或GTIN-14),包含:
厂商识别码:7-10位数字,由发码机构分配(如GS1的前缀690-695)。
商品项目码:2-5位数字,由企业自定义区分不同产品型号。
校验码:1位数字,通过算法验证编码正确性。
包装指示符(仅GTIN-14):1位数字(1-9),区分不同包装层级。
生产标识(PI)
定义:动态代码,包含生产批号、序列号、生产日期、失效日期等信息。
编码规则:
使用**应用标识符(AI)**表示数据类型。
发码机构与编码标准差异
国内认可的发码机构包括GS1中国、中关村二维码研究院(MA)、阿里健康(AHM),编码规则如下:
GS1标准
DI采用GTIN结构,PI通过AI扩展。
适用于全球市场,兼容欧美监管要求。
MA码标准
基于自主二维码体系,编码长度灵活,适合国内流通。
AHM码标准
支持序列号与批次号的组合编码,侧重追溯与防伪功能。
UDI数据载体要求
UDI需以可机读和人工可读形式呈现,常见载体包括:
一维码(如Code128、EAN-13):适用于简单数据。
二维码(如DataMatrix、QR Code):支持复杂数据存储,推荐高风险产品使用。
RFID标签:用于需高频读取的场景(如植入类器械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