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环节:编码复杂、成本高、周期长
编码规则复杂,申报流程繁琐
UDI编码需符合国际标准(如GS1、),且需与产品分类、注册信息深度绑定。企业需理解并应用多套法规(如《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系统规则》),申报过程中任何一个细节不合规范,都可能导致返工。
示例:部分企业因DI编码未与注册证信息完全匹配,导致注册资料被退回,平均延误时间约3个月。
实施成本与周期压力大
UDI实施需投入大量资源,包括人员培训、系统开发、设备升级等。据EUcomed调研,欧盟企业平均耗资10亿欧元建立UDI体系,国内企业亦面临类似压力。
周期问题:从团队组建到完成赋码、数据上传,通常需1-1.5年,而政策要求企业快速响应(如中国2024年7月全面实施)。
流通环节:数据系统不统一,信息孤岛严重
供应链数据割裂
生产企业、经销商、医疗机构各自使用不同系统,缺乏统一UDI数据库。例如,经销商需额外建立自定义条码系统,导致信息重复录入、效率降低。
后果:订单更新滞后,器械信息易遗漏,影响物流效率。
跨境流通的合规挑战
进口医疗器械的UDI需符合中国标准(如发码机构需在中国备案),否则需重新赋码。